永續防災   

Sustainable Disaster Prevention

 

       台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以及西北太平洋一隅,特殊之地理位置使得地震與颱風頻傳,再加上台灣活耀之地質環境,以及流域河川短而急的特性,使得台灣平原以及丘陵在遭受地震以及降雨之影響下,常見地形地貌上明顯的變化,更嚴重者與人類活動範圍重疊,造成人民生命財產之威脅。此外,由於近年來,極端氣候 (包含地震以及降雨等)發生之頻率以及強度亦有逐年增強之趨勢,例如民國 88年集集地震或民國 98年莫拉克颱風所造成之災害(見下圖),均為設計迴歸週期上所謂的極端事件,此類災害造成之損壞或維護已不再只能由傳統分析或設計之思維進行,需要將傳統防災的系統再納入永續的創新觀念,才能使得人類與自然災害和平共存。有鑑於此,政府部門諸如科技部、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中央氣象局等、中央或地方各層級之工程水利相關部門或是各大專院校之相關單位,均在近年來投注相當之心力,對於各類災害之防救措施,由小範圍至廣域均有一定之成效。

 

       傳統防災觀念主要聚焦於災前準備預防,災中快速應變,以及災後復原及檢討,而本領域「永續防災」之觀念,更進一步地將以上傳統防災觀念,以永續的設計以及維護概念進行微調整,在災前預防部分,除了加強各式災害之潛勢調查及分析外,也可能需要以不同角度 (廣域或是災害發生頻率或強度),分析各類自然災害所可能造成損壞之發展趨勢,以回饋到災中快速應變之階段,降低可能產生的進一步災害,而在災後復原及檢討階段,也會需要再以自然災害所產生之強度以及損壞,檢討類似狀況之應對措施,進而使投入之心力及財力達到最有效率之防救災效果,並降低人類居住及活動區域之危險性。

       為達成本班「永續防災」領域學生有一定之課程訓練成效,本領域規畫學生修習土木工程、環境工程、營建管理、大氣科學、地球科學等跨領域課程,並搭配不同課題之專題研究計畫,由相關教師帶領學生以不同角度以及思維看待防救災之永續發展,並為學生之未來發展奠定紥實基礎。在畢業之後,除了進一步(1)至研究所修習進階課程以及進行研究外,尚可(2)以專家身份(結構、土木、大地、水保、水利技師*註)投入防救災工作,或(3) 至學術單位或系所防災中心進行研究,(4)至私人企業或顧問公司等參與設計或分析之工作,以及(5)投入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門相關單位成為防救災永續觀念推動之種子。畢業的發展也不僅止於上述建議之方向,中央大學工學院學士班「永續防災」領域之修課以及專題著重於跨領域學科之整合,相關領域之訓練亦可使得學生未來發展之方向多元化,使中央大學工學院學士班之學生成為跨領域通才或專業人才,成為國家社會防救災之重要的一員。

 

*註:報考技師需符合課程修習之要求,請參照考選部規定

全國各級防災相關單位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中央大學災害防治研究中心

台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

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

交通大學防災與水環境研究中心

中興大學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究中心